2025-08-07
近年来,港澳台侨联考的竞争日益激烈,引发了许多考生和家长的关注。随着2025年报名人数突破11935人,录取率首次跌破53%,理科本科线更是暴涨70分,关于“联考是否会被取消”“是否还有必要参加联考”的讨论愈发热烈。
本文将从政策稳定性、联考优势、竞争现状及应对策略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帮助考生和家长理性规划升学路径。
一、港澳台侨联考的政策稳定性
1.国家层面的制度安排
港澳台侨联考并非临时性政策,而是基于《教育部等四部门关于做好普通高校联合招收华侨港澳台学生工作的通知》(教学〔2018〕4号)设立的长期制度,具有明确的法律定位。
教育部多次强调,联考是“统战+教育融合”的重要安排,目前无任何取消或收紧的动向。
2. 现实需求支撑政策延续
香港考生占比超80%,而2026年对应的“双非港宝”群体已超2万人,联考仍是他们进入内地985/211高校的核心途径之一。
2025年新增12所招生高校,并优化华侨生身份审核流程,表明政策仍在扩容与规范化,而非收缩。
可见,港澳台侨联考短期内不会取消,政策调整更倾向于优化而非颠覆性改革。
一、联考的优势与挑战
1.录取率虽降,但仍有比较优势
2024年985录取率9.8%,211录取率超30%,相比内地高考“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竞争,联考仍具较高性价比。2025年虽然有所下降,985院校也接近9%的录取率。
高校单列招生计划:清华、北大、复旦等顶尖院校设有专项名额,录取门槛相对较低。
2.挑战:竞争加剧与结构性矛盾
报名人数年均增幅超40%,但985/211招生名额增长滞后(如2025年清华仅招4名理科港澳台生)。
高分线上涨,滑档风险增加:
2025年录取分数线飙升,本科理工类更是飙升70分!
部分考生虽过本科线,却因排位不足无缘理想院校。
三、未来可能的政策调整方向
根据历史规律,政策变动通常提前一年公示,并采用“新旧并行”的平稳过渡方式。可能的改革方向包括:
1.区域配额制度:按考生户籍或学籍分配部分高校名额,平衡区域竞争。
2.分类考试模式:针对“双非港宝”与海外华侨生设计不同试卷或评估体系。
3.综合评价录取:引入“联考成绩+面试+综合材料”的多元机制,但笔试仍是核心。
四、家长与考生的应对策略
1.聚焦“提分区间”科目
语文文言文、英语写作等题型短期提分效果显著。
数学重点攻克基础题,避免在难题上耗费过多时间。
2. 紧盯招生政策变化
关注新增高校(如香港城市大学东莞校区2025年扩招至20人)。
通过教育部港澳台侨联招办官网、各省考试院、目标高校招生网获取权威信息,避免被不实传言误导。
3. 合理利用外部资源
小班教学、错题本管理等模式可帮助基础薄弱的学生系统提升。
提前规划志愿策略,结合“冲稳保”原则,避免高分滑档。
尽管竞争加剧,但港澳台侨联考在政策稳定性、录取率、考试难度等方面仍具优势。考生和家长应理性看待变化,优化备考策略,把握政策动向,以最大化升学机会。
未来,联考可能会进一步改革,但核心功能——为港澳台侨学生提供内地升学通道——不会改变。
如果您还想了解:港澳台侨联考冲刺、强化班,港澳台侨升学规划,港澳台侨联考报考,志愿填报等联考相关问题,可以扫下方二维码添加老师微信一对一咨询~